首页 > > 赤子访谈 > 王家新访谈

 

 
我们都是屈原的后人 
----著名诗人王家新访谈录 
 
记者 冯汉斌 
 
    毫无疑问,在中国当代诗坛,王家新是最重要、最不可绕过的诗人之一。他以深湛优异的诗歌文本、穿透灵魂的诗歌精神和高视阔步的诗歌视野而卓立于当世,并成为中国当代诗歌的领军人物。生于1957年的王家新是湖北丹江口市人,1981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他因之也成为新时期以来湖北诗坛走出的最具全国影响的当代诗人。日前,身为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的他专程来宜昌参加屈原故里端午文化节,在端午诗会上,他朗诵了代表其诗歌转向的力作《桔子》。随后,在他下榻的房间,王家新接受了记者的专访。 
 
 
冯:今天是诗人盛大的节日,要知道,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现世,属于诗人的时刻实在太少了。那末,处身这个高贵的时刻,你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与屈原相遇的?你曾说过,屈原、杜甫、但丁、叶芝、帕斯捷尔纳克等是你的守护神,请问你是怎样理解屈原的? 
王:我是以一种朝圣者的心情来到屈子故里的。中国诗歌有多高,屈原就有多高。屈原是中国第一个伟大的文人诗人。是的,第一个,而且是最伟大的一个。他是中国诗歌之祖,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都是屈原的后人。屈原是一个源头性的诗人,他的诗歌精神直接启示了伟大的诗人杜甫和李白。屈原属于中国,同时他也属于世界。 
    屈原的意义不止于诗歌,或者说超越了诗歌。他的忧患意识,他对国家、民族和这片土地的爱,他的一颗诗心,奠定了中华民族伟大的文化传统,奠定了中国人的情感结构和心灵密码。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屈原也是未完成的诗人。就像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说过的,在荷尔德林诗里,我们的命运发生了。屈原投江自尽,也是一种命运,这种命运被后来的诗人大量重复。我们知道,在屈原的伟大诗篇《离骚》的最后,就出现过这样的感人至深的诗句:"仆夫悲余马怀兮,蜷局顾而不行",诗人在对现实绝望之余要前往他的乌托邦,但是他的马却不愿跟他一起前行了。那"蜷局顾而不行"的姿态和痛苦令人震撼,正是它将一首诗推向了高潮。 
冯:我发现,在你的这次诗歌之旅中,随身带着马茂元先生那本经典的《楚辞选》,能否说说这里面的某种暗示?你从屈子故里的节日气氛里寻找到了诗歌精神的吉光片羽吗? 
王:我的老家在武当山下,离秭归并不算太远,出土的文物有大量的楚文化色彩,瑰丽、奇异,充满着神秘和浪漫的气息。我可以从楚辞中听到了一种天启似的、真实的乡音,它里面的语调和情感至今仍与我们相通。重读楚辞,也就是在重读屈原。通过楚辞,我发现语言的发音是与河流有关的,长江、汉水、汨罗江,它们流动的声音其实就是一种语言。 
    读大学期间,我游览过三峡,但没有驻留过屈子故里。这次来秭归,我又闻到了那种南方的艾草的气息,一下子就有了那种触及楚国灵魂的感觉。为此我感到特别亲切和荣幸。我深感屈子故里民风的纯朴,并内含一种浪漫的禀赋,这使我相信,这是一片真正的产生过屈原的土地。 
冯:还是让我们回到诗歌吧,你觉得中国当代诗歌怎样从屈原身上汲取力量? 
王:如果中国历代诗歌能够按照屈原为我们开辟的这条道路走下去,那是一个多么盛大、多么了不起的场景。但我不得不说,中国诗歌最终偏离了这个源头,越来越萎缩了。 
屈原精神的内核就是坚持真理,就是那种敢于担当的决绝之心,那种伟大的洞察力和想象力,就是诗言志。中国当代诗歌必须从这几个方面以屈原为榜样,中国诗人也必须将诗性、人格、品质、才华等融为一身。舍此,当代诗歌别无捷径。 
冯:端午诗会上,你上台朗诵了代表你诗歌写作新动向的《桔子》,这是一首叙事成份很重的诗,与你早期的《帕斯捷尔纳克》、《转变》、《反向》等均有不同。这是否表示诗歌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开始从高深转向平易、从思想高蹈进入了现实行走?你怎样看待诗歌中的叙事元素? 
王:诗歌的本质还是抒情,但我们必须防止抒情的空洞化,在抒情中增加叙事元素打开了诗歌的另一种可能性。《桔子》的确有叙事性,但这首诗歌展示的是对人生中珍贵事物的回忆,展示的是"窗口闪耀雪的光芒"。 
冯:就诗歌本身来说,今年你准备做些什么? 
王:今年是德国重要诗人保罗策兰逝世四十周年,我在前些年翻译出版了《保罗策兰诗文选》后,今年又翻译了他的五十首诗歌。在今天,如同策兰自己所自我认同的那样,策兰的全部诗篇已加入、并有力地调整了自荷尔德林以来那个伟大而神秘的诗歌传统。 
    今年,我在大学里还在进行《诗人译诗与中国新诗的现代性》这一诗歌课题的研究。里面会论及穆旦、冯至那代诗人翻译家对中国新诗的贡献。 
冯:到目前为止,你出版了二十多种诗歌和诗学论著,其中《人与世界的相遇》、《游动悬崖》、《没有英雄的诗》、《对隐秘的热情》、《取道斯德歌尔摩》等已是一书难觅。在你所有的著作中,你最满意哪一本? 
王:北大出版社马上要出版的我的诗论集《雪的款待》,我还比较满意。但奥登说过,人的一生是从没有完成的。那就尽其一生,朝向这种永不完成吧。从这个角度来说,我最满意的那本书,还没有出现。 
 
(2010年6月16月采访 6月24日整理 全文见6月25日三峡晚报“三峡风”文化周刊头版) 
 

前一篇:译或写,诗人与诗人间的心灵对话            下一篇:王家新CLT访谈

网友评论
内容:
评论者:
验证码:
  
发表于:2023/7/25 8:46:49 评论者:匿名网友 IP:106.114.159.*
测试